Embedded Files
航太軍工擴產
迎風起飛
從全球軍事重整與民航復甦交會的當下,台灣航太軍工產業正處於一個被動等待轉為主動升級的關鍵轉折。不論是應對地緣風險所需的自主供應鏈建立,還是掌握全球大廠產能重啟的機會窗口,台廠正從傳統中找出新可能,也從維修、製造、研發與技轉等各個環節逐步補足實力。真正的飛行,不只是抵達目的地,更是掌握風向、提早起飛。
聽MoneyDJ Podcast
聽MoneyDJ Podcast
從地緣風險到全球機遇
從地緣風險到全球機遇
在景氣反覆與全球政經局勢震盪中,軍工與航太產業反而展現出罕見的「逆勢明朗」。川普重返選戰話題熱度居高不下,加上俄烏戰爭、以巴衝突延燒、亞太局勢緊張,各國紛紛提高軍備支出,從戰術防禦到產業鏈重組,全面帶動航空軍工產業升級。而台灣過去累積的精密製造、複材加工與供應鏈韌性,正在這場風暴與機會交織的全球局勢中,找到切入的縫隙。
在景氣反覆與全球政經局勢震盪中,軍工與航太產業反而展現出罕見的「逆勢明朗」。川普重返選戰話題熱度居高不下,加上俄烏戰爭、以巴衝突延燒、亞太局勢緊張,各國紛紛提高軍備支出,從戰術防禦到產業鏈重組,全面帶動航空軍工產業升級。而台灣過去累積的精密製造、複材加工與供應鏈韌性,正在這場風暴與機會交織的全球局勢中,找到切入的縫隙。
川普政府自上任以來,即多次向北約盟國施壓,要求將國防預算由GDP的2%提升至5%。雖說5%仍是遠景目標,但北約諸國實質拉升至2~3%的趨勢已確立。俄烏戰爭後,波蘭、立陶宛、芬蘭等鄰近戰區的國家快速加碼軍費;亞洲的日本、韓國亦明確提高軍事採購預算。這股軍備升級潮,不再僅是象徵性軍演與老機型汰換,而是實打實的裝備採購、維修量能擴充與產線重整,甚至是技術轉移的再佈局。
川普政府自上任以來,即多次向北約盟國施壓,要求將國防預算由GDP的2%提升至5%。雖說5%仍是遠景目標,但北約諸國實質拉升至2~3%的趨勢已確立。俄烏戰爭後,波蘭、立陶宛、芬蘭等鄰近戰區的國家快速加碼軍費;亞洲的日本、韓國亦明確提高軍事採購預算。這股軍備升級潮,不再僅是象徵性軍演與老機型汰換,而是實打實的裝備採購、維修量能擴充與產線重整,甚至是技術轉移的再佈局。
與過去戰爭形式不同,如今的不對稱戰力強調「低成本、高機動、可即戰」的新型武器,如無人機、無人船、低軌衛星等,成為軍事採購主流,並引發全球供應鏈再洗牌。台灣航太廠商,如漢翔、長榮航太、中光電等,因擁有複材加工、精密機件與中小型系統組裝實力,逐漸成為新一代軍工供應鏈的一環。
與過去戰爭形式不同,如今的不對稱戰力強調「低成本、高機動、可即戰」的新型武器,如無人機、無人船、低軌衛星等,成為軍事採購主流,並引發全球供應鏈再洗牌。台灣航太廠商,如漢翔、長榮航太、中光電等,因擁有複材加工、精密機件與中小型系統組裝實力,逐漸成為新一代軍工供應鏈的一環。
法人圈甚至戲稱軍工航太股是「別讓川普不開心」概念股:一旦美國保守派聲勢上升,全球對軍工預算的壓力也隨之而來。而這樣的預算變動,正是推動產業長期擴張的原動力。除了整機外,更多環節聚焦在零組件與結構件,例如鈦合金、鋁合金加工件,需通過層層認證,這也正是台灣廠商的優勢所在。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曾一度斷鏈,許多國際廠退出或產能削減,讓擁有穩健資本、累積技術的台廠得以進場補位,成為軍工板塊中靜靜「升溫」的受益者。
法人圈甚至戲稱軍工航太股是「別讓川普不開心」概念股:一旦美國保守派聲勢上升,全球對軍工預算的壓力也隨之而來。而這樣的預算變動,正是推動產業長期擴張的原動力。除了整機外,更多環節聚焦在零組件與結構件,例如鈦合金、鋁合金加工件,需通過層層認證,這也正是台灣廠商的優勢所在。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曾一度斷鏈,許多國際廠退出或產能削減,讓擁有穩健資本、累積技術的台廠得以進場補位,成為軍工板塊中靜靜「升溫」的受益者。
民用航太景氣復甦
民用航太景氣復甦
若說軍用領域是趨勢上的剛需,那民航市場則是從谷底復甦的典型代表。波音737MAX自2019年起因安全事件停飛,至2023年再度因艙門脫落事件接受FAA檢討,整體產能與聲譽皆遭重創。然而,2024年起波音積極提速產能修復,目標將737MAX月產能從30架逐步拉升至38架,並於2026年回復至50架;截至今年前2月,波音交機量已達89架,超越空巴的65架。業界普遍看好波音將在2025年交出「明顯好轉」的財報。
若說軍用領域是趨勢上的剛需,那民航市場則是從谷底復甦的典型代表。波音737MAX自2019年起因安全事件停飛,至2023年再度因艙門脫落事件接受FAA檢討,整體產能與聲譽皆遭重創。然而,2024年起波音積極提速產能修復,目標將737MAX月產能從30架逐步拉升至38架,並於2026年回復至50架;截至今年前2月,波音交機量已達89架,超越空巴的65架。業界普遍看好波音將在2025年交出「明顯好轉」的財報。
這樣的產能回升帶來的正面外溢效應,最直接的受惠者,便是如駐龍、JPP-KY、長榮航太等在波音或GE供應鏈中的台廠。駐龍因應737MAX機體件需求增加,積極推動仁武三廠計畫,預計投資逾7億元,完工後年產值上看30億元;JPP-KY則持續導入新製程如噴塗與深度液壓,提升整體交付能力;長榮航太則因與空巴新簽約合作,在桃園觀音廠投資4.84億元興建第二製造廠,預計2027年投產,專責機體結構件供應。
這樣的產能回升帶來的正面外溢效應,最直接的受惠者,便是如駐龍、JPP-KY、長榮航太等在波音或GE供應鏈中的台廠。駐龍因應737MAX機體件需求增加,積極推動仁武三廠計畫,預計投資逾7億元,完工後年產值上看30億元;JPP-KY則持續導入新製程如噴塗與深度液壓,提升整體交付能力;長榮航太則因與空巴新簽約合作,在桃園觀音廠投資4.84億元興建第二製造廠,預計2027年投產,專責機體結構件供應。
事實上,民航市場復甦背後也受到結構性因素驅動。疫情後全球航空旅遊復甦,尤其美歐區域內短程航線快速回溫,加上更節能機種(如787 Dreamliner)的交機需求回升,使得舊機型退役與新機汰換出現交叉黃金期。以長榮航太為例,第一季營收年增達13%,製造部門也有望從前一年的虧損(-1.14億元)轉為盈餘,顯示景氣循環與產線佈局形成良性循環。
事實上,民航市場復甦背後也受到結構性因素驅動。疫情後全球航空旅遊復甦,尤其美歐區域內短程航線快速回溫,加上更節能機種(如787 Dreamliner)的交機需求回升,使得舊機型退役與新機汰換出現交叉黃金期。以長榮航太為例,第一季營收年增達13%,製造部門也有望從前一年的虧損(-1.14億元)轉為盈餘,顯示景氣循環與產線佈局形成良性循環。
打造軍工自主供應鏈
打造軍工自主供應鏈
供應鏈佈局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關鍵,即是「維修與替換」能力。在軍品零組件系統中,一顆零件可能牽涉到數層供應商、數國製造商,甚至可能繞半個地球才完成報修程序。過去就曾出現台灣空軍基地某戰機報修後,透過美國原廠轉給日本系統商,再找回台灣供應商,最後發現零件製造商就在基地旁的工業區內——耗時數月,效率低落。
供應鏈佈局中一項不可忽視的關鍵,即是「維修與替換」能力。在軍品零組件系統中,一顆零件可能牽涉到數層供應商、數國製造商,甚至可能繞半個地球才完成報修程序。過去就曾出現台灣空軍基地某戰機報修後,透過美國原廠轉給日本系統商,再找回台灣供應商,最後發現零件製造商就在基地旁的工業區內——耗時數月,效率低落。
正因如此,漢翔、美國GE等軍工業者近年持續推動「就地維修」、「供應鏈在地化」。漢翔不僅持續推動本地鍛造與複材件製程,更首度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,投入1,025萬美元,爭取靠近波音、Honeywell等客戶的軍品訂單。該廠預計2027年開出一期產能,未來還保有擴充空間。這種預先投資的決策,也反映出漢翔對軍工市場景氣持續升溫的信心。
正因如此,漢翔、美國GE等軍工業者近年持續推動「就地維修」、「供應鏈在地化」。漢翔不僅持續推動本地鍛造與複材件製程,更首度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,投入1,025萬美元,爭取靠近波音、Honeywell等客戶的軍品訂單。該廠預計2027年開出一期產能,未來還保有擴充空間。這種預先投資的決策,也反映出漢翔對軍工市場景氣持續升溫的信心。
不只漢翔,國內對「國機國造」政策的理解也逐步深化。由整機自製轉為重視零組件、系統件的本地技轉與認證,是更務實且符合全球供應鏈架構的做法。隨著戰爭型態轉向長期消耗型、電子化對抗與非對稱作戰,維修備料的時間、效率與地點,變得比整機研製更具戰略價值。
不只漢翔,國內對「國機國造」政策的理解也逐步深化。由整機自製轉為重視零組件、系統件的本地技轉與認證,是更務實且符合全球供應鏈架構的做法。隨著戰爭型態轉向長期消耗型、電子化對抗與非對稱作戰,維修備料的時間、效率與地點,變得比整機研製更具戰略價值。
軍工航太股誰能突圍?
軍工航太股誰能突圍?
航太軍工產業的「估值」,一直難以用傳統方式定義。除了EPS表現外,供應鏈角色(Tier 1 vs Tier 2)、業務範圍(製造 vs 維修)、與終端客戶的關係(直接供應 vs 間接代工)皆會大幅左右市場對其評價。
航太軍工產業的「估值」,一直難以用傳統方式定義。除了EPS表現外,供應鏈角色(Tier 1 vs Tier 2)、業務範圍(製造 vs 維修)、與終端客戶的關係(直接供應 vs 間接代工)皆會大幅左右市場對其評價。
舉例來說,漢翔具備完整的從機身件、引擎件、複材件到整機組裝能力,並同時直供GE、RR、空巴、波音等大廠,堪稱亞太區少數具有垂直整合實力的企業。與此相較,亞航、長榮航太則強於維修技術與特定系統件製造,亦積極爭取跨足製造端的技轉與產能擴充。而像中光電的子公司跨足無人機整機,具體交機紀錄,亦讓其成為「非傳統航太股」中的關鍵角色。
舉例來說,漢翔具備完整的從機身件、引擎件、複材件到整機組裝能力,並同時直供GE、RR、空巴、波音等大廠,堪稱亞太區少數具有垂直整合實力的企業。與此相較,亞航、長榮航太則強於維修技術與特定系統件製造,亦積極爭取跨足製造端的技轉與產能擴充。而像中光電的子公司跨足無人機整機,具體交機紀錄,亦讓其成為「非傳統航太股」中的關鍵角色。
法人指出,有整機能力或Tier 1供應地位的公司,因訂單穩定與技術門檻高,通常可享較高本益比;而規模小、股本輕盈的零組件廠,如寶一,則可憑藉精準接單與研發綁定客戶,推升EPS與市場評價。寶一長期配合GE、Safran等發動機供應鏈,近期亦因LEAP新世代機型擴產而受益。
法人指出,有整機能力或Tier 1供應地位的公司,因訂單穩定與技術門檻高,通常可享較高本益比;而規模小、股本輕盈的零組件廠,如寶一,則可憑藉精準接單與研發綁定客戶,推升EPS與市場評價。寶一長期配合GE、Safran等發動機供應鏈,近期亦因LEAP新世代機型擴產而受益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供應鏈重組下,像三菱重工(日本最大國防承包商)、L3(飛行記錄器、航天通訊系統供應商)、Palantir(AI軍事軟體與戰場數據整合)等國際業者也持續深化其護城河,代表軍工航太評價模式正由「製造量能」走向「系統解決與綜合服務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全球供應鏈重組下,像三菱重工(日本最大國防承包商)、L3(飛行記錄器、航天通訊系統供應商)、Palantir(AI軍事軟體與戰場數據整合)等國際業者也持續深化其護城河,代表軍工航太評價模式正由「製造量能」走向「系統解決與綜合服務」。
延伸閱讀
延伸閱讀
製作小組
記者|羅毓嘉
設計|蔡涵綸